您的位置:首页 > 管理资讯
对3S(5S)认识的误区及其危害

  自公司导入TPS以来,各部门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各项改善活动。其中由于3S被公认为推行TPS的基础,而且改善成果显而易见,于是往往充当改善活动“先行军”的角色。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一些部门的3S开展活动,笔者发现,尽管各部门在推行的具体方法上各有不同,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不过,经过与参与3S的管理者或员工进行交谈后发现,我们对3S的认识还不够全面,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还是比较模糊,甚至存在一些误区。这些误区不消除,我们3S的工作将不会取得持久的效果,最终难逃流于形式,运动一场的“厄运”。

 

  故笔者整理了一下对3S工作存在的认识误区,拎几个典型,略作分析,以飨读者,愿对各位3S工作有一点帮助。

 

  误区一:“3S就是搞搞卫生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
 

  很多人认为实行3S就是搞搞卫生,没有什么“高科技”可言。继而理所当然地就认为搞卫生是保洁员的事,与己无关。我想这是没有透彻理解3S所包含内容所致。3S讲求的整理、整顿和清扫,很大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,是一门管理学,远远超出“搞搞卫生”的范畴,况且“搞搞卫生”本身也是有学问的(这一点在制药、精密制造等对卫生要求极高的企业里表现尤为明显)。

 

  就拿3S中的整理来说吧,光区分“要”和“不要”就绝非凭主观臆断可以解决,而是需要按照分层管理表,对照使用频率来决定处置方式。再说整顿的“三定”:定点、定容、定量,光定置一项就可单独引申出一门学问。办公室的定点可能比较简单,但生产线的定点要全面考虑安全、效率、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,不花费一番脑筋还真难有所作为。所以建议各部门3S工作的推行者首先自己要彻底弄懂学透3S的精髓,通过培训、当面沟通多种方式教育员工认识到3S是一种管理学问,而绝非搞搞卫生那样简单。

 

  误区二:“整理、整顿、清扫的顺序,可以随意调整。”

 

  一次,我和部门的一位主管沟通3S工作,我问道:“你认为整理、整顿和清扫的顺序可以随意调整吗?”他想了一想,回答:“应该可以吧。只要我把3S弄好了,顺序可以按照需要随意调整吧。”存在这样的误区是因为对3S的逻辑关系没有理解透彻。整理、整顿和清扫相互联系而又自成一体,但是万万不可随意调整顺序或有所取舍的。打个比方说吧,我们没有区分“要与不要”(整理),上来就打扫一通,结果发现打扫完了又有不要的东西冒出来,需要重新打扫。再如,没有区分要与不要就来整顿,到头来发现,办公区域定置的许多东西根本用不上,既浪费又占空间。所以,只有严格按照整理、整顿和清扫的顺序才能真正节约资源和空间,提高效率,否则会不得要领,造成浪费。

 

  我们的办公或生产区域不可能无限大,整理的目的是要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来,腾出空间;在腾出的空间上,将物品科学布局,合理定置,保持最低库存,可以缩短找东西的时间,防止误拿、误用;进而清扫和保持清洁,营造出一个清新明亮的工作环境,物品时刻处在一种“来之能战”的状态。这些步骤是环环相扣的,每一个“S”都是后一个“S”的基础,不可倒置,不可省略。

 

  误区三:“我们人手不够,太忙,没有专人搞3S,有人的话我们一样搞得好。”

 

  存在这种误区的人不在少数,有这种认识误区的人往往也会认同“安全是安全员的事”,“质量是QC的事”等观念,与TPS“工序内造就品质”的理念大相径庭。这种误区往往是怕承担责任、怕“惹麻烦”的表现,干好了是自己的功劳,干不好是是“专人”的责任。须知,TBP中十大意识有“全员参与”这一条。安全、质量和成本都是全员的事,3S也一样,绝不仅仅是“专人”的事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以上工作的持续改善。TPS所倡导的“工序内造就品质”、“全员设备保全(TPM)”、“创意功夫”等等无一不体现这种理念。

 

  再来说说没时间的事,抱怨没有时间,我想是没有合理地分配时间,没有合理利用大家的时间。觉得搞3S费时间,但却麻木和习惯于花时间找东西、重复购置容器,误拿误用造成等待和返修,平时不清扫、清洁造成物品积灰、锈蚀和损坏或临到用的时候花大精力清扫。这些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!!!一开始搞3S肯定要进行一场“大扫除”,是要费一些时间,这是在为以前“还账”。当步入正轨,吸引全员参与进来,轮流点检,互相监督,合理利用大家的时间,又能费多少时间呢?丰田搞5S或者4S也并不是整天围着这项工作转吧,那她还真没时间搞其它的改善了。她所实行的“15分钟的4S”不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吗?工作中很多事需要防患于未然,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。真的没有时间?那就挤出一点时间吧。不要多,每天15分钟。“每天给我一刻钟,让你快乐又轻松。”

 

  误区四:“整理就是清理非必需品,把非必需品给扔掉。”

 

  这也是我在与同事沟通时听到的一种说法。前文说了,区分要与不要,清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,不是凭主观认为“没有价值”即可扔掉。判断必需品和非必需品,不是简单地从物品价值角度去考虑。而是要根据物品“必需度”,即“使用频率”去区分。

 

  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。第一,使用频率高的留在身边或伸手够得着的地方,频率中保存在较近的地方(如柜子里)。这些是我们的“必需品”。第二,长期不用的(如1年以上用不着)东西是我们的“非必需品”,但不等于说这些东西没有价值(注意:非必需≠没有价值)。有价值的东西,如供应商送来的样品、长期不用但在保存期限的合同、报表等文件,就需要入库或入档案室;而真正没有价值的东西,如破旧的报纸、杂志,过期的单据等等,则可以扔掉不用了。这里的“扔掉”并不是指简单地扔到荒郊野外或垃圾桶,涉及公司机密的还要按照相关制度规定销毁;不涉及的则可由相关部门统一回收,卖给“需要的人”,为公司创造财富。

 

  误区五:“个人有个人的工作习惯,搞3S反而让我不习惯。”

 

  存在这种认识的同事,实际上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私事,“我的地盘听我的”,同时也没有看到不实行3S管理的危害。如果个人的工作习惯是好习惯倒也罢了,但往往现实又是这样残酷:桌面上堆了一大堆非必需品,像个杂货铺;文件铺了一桌子;人走时椅子横七竖八,光看看也是“有碍观瞻”的吧,更别说防止误拿、误用,减少浪费,提高效率等“更高级”的要求了。

 

  3S就是让大家按照统一的一个套路干活,让大家养成统一的习惯。如果我们每个人可以作为一个“独立王国”存在,倒可以给自己的“个性”找找理由,但是在一个组织里面,这种“独立王国”是不可能出现的(否则组织也不成其为组织了)。让我们来看看以下两种场景,大家就明白这种“个人习惯”的要命之处了:

 

  场景一:白班的小王下班回去了,小李接班,工作时发现一个重要的检测工具不见了,于是打电话给小王,可惜这时候小王已经关机睡觉了。于是乎所有的人都停下工来帮小李找工具,造成其它工序长时间的等待。

 

  场景二:办公室的小张出差了,接到领导电话,他这才想起来几天前一位重要客户的邮件没有处理。于是打电话给同事小周,拜托小周帮他处理一下。小周打开邮箱一看啊,立刻傻眼了。各种不同类别、不同事务的邮件全部挤在一起。有来自不同客户的,来自各级领导的,来自不同部门同事的;有公家的,有私人的,眼都看晕了,结果又一通电话联系。没办法,小周只好一封封把邮件打开查找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好。小张的“个人习惯”这下可坑苦了跟他共事的小周。

 

  所以说,作为组织的一员不是独立存在的,要时刻考虑到与共事者的配合和我们“客户”(后工序)的感受。“个性”的东西可以有,但是还是留在我们自己家里慢慢享用吧。

 

  时间仓促,乱七八糟地写了一通,各位姑且忍受着看吧。最后送大家两个口诀,每天朗诵,必有所得,如有不信,请君试之。

 

  5S涵义口诀

 

  ●整理:要与不要,一留一弃;

 

  ●整顿:科学布局,取用快捷;

 

  ●清扫:清除垃圾,美化环境;

 

  ●清洁:形成制度,养成习惯;

 

  ●修养:文明礼仪,人人夸赞。

 

  5S关系口诀

 

  只有整理没整顿,物品真难找得到。

 

  只有整顿没整理,无法取舍乱糟糟。

 

  整理整顿没清扫,物品使用不可靠。

 

  3 S效果怎保证,清洁出来献一招。

 

  标准作业练修养,公司管理水平高。

 

  作者 杨昆

 

典型客户

/CUSTOMERS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